每個人的體溫都有些不同 亦即有個人差異,小孩比大人高,老人比年輕人低,而 每個人一天中的體溫也有高低的時候,高低相差約在攝氏 1 度,一天之內最高體溫常在下午五、六點,最低體溫在清晨三點鐘左右時。
發燒本身不是疾病,但是一種警訊。發燒大都是因為感染症所引起,但沒有感染症也會發燒。激烈運動或攝取食物時體溫會升高,腦部受傷和嚴重外傷也會引起發燒,此外心肌梗塞、癌症腫瘤、甲狀腺機能亢進症、自體免疫疾病、各種藥物也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發燒。TOP↑
發燒本身是一種警訊,但發燒時體溫的高低程度並不能代表疾病的嚴重性,通常小孩比大人容易發燒,而新生兒、老年人、或正在服用某些藥物的人,生病時可能完全沒有發燒,甚至還可能體溫過低,因此特別需要注意。發燒是身體和病原菌作戰,戰場加溫的現象,戰爭結束了,自然會退燒。基本上輕度發燒可以促進白血球及抗體的活性,幫忙對抗病原菌、病毒,使人體早日康復。所以輕度發燒一般不需要退燒,但如果高體溫使病人不舒服,還是要給予適當退燒,尤其在有些小孩腦細胞發育還未成熟,容易因體溫上升而調適不良,造成眼球上吊四肢抽搐,亦即所謂的「熱性痙攣」,要特別注意。
腦袋究竟能忍受多高的溫度並不太確定,有些研究顯示如果沒有脫水、電解質、酸鹼不平衡、敗血症、腦膜炎等,體溫超過在攝氏42度以上才可能傷到腦部,而一般疾病很少發燒超過在42度的,因此「發燒燒壞腦袋」多數是誤解、以訛傳訛。偶而聽到某人因「發燒燒壞腦袋」,事實上多數是因敗血症、腦膜炎等疾病本身傷害到腦部,發燒變成了原罪。
發燒的處置當然要對症下藥,針對引起發燒的原因去治療,退燒只是症狀治療,所以即使吃了退燒藥還是要找醫生診治。溫水拭浴、睡冰枕、冰袋、都有降體溫的作用,但還是藥物治療效果最好、最快。原則上以口服退燒藥為主,約4∼6小時給一次退燒藥。若按規定時間給口服退燒藥一小時後,肛溫仍保持在38﹒5℃以上時可給予另種不同成份的輔助的退燒藥(輔助的退燒藥與主要的口服退燒藥要隔一小時以上,兩次輔助退燒藥的使用最少要間隔4∼6小時,每日最多3∼4次)。肛門塞劑使用上較方便,可免去小孩灌藥的麻煩,但易刺激肛門,有腸胃炎拉肚子時應避免,一般只當作輔助的退燒藥。
要特別強調的是退燒藥只能降溫1~2度,主要目的是讓病人較舒服,尤其某些疾病如小兒玫瑰疹,一般要燒3天,即使一直吃退燒藥仍然藥效過了又再燒起來,3天過了自然退燒。所以家長不要一直要求醫生下猛藥退燒,正確診斷病因對症下藥最要緊。
溫水拭浴不是用毛巾擦澡,而是輕輕的將皮膚沾濕而散熱,一般只用在新生兒、小小孩,大孩子效果不顯著,但會讓病人感到比較舒服;將小朋友直接浸泡在溫水中退燒效果會更好。至於酒精擦身體並不適當,除了使病人不舒服外,在新生兒甚至會導致低血糖、體溫過低及休克,最好不要用。TOP↑
體溫的測量目前最普遍的是測量耳溫,耳溫槍主要是感應耳膜的變化來測量體溫,所以測量時一定要對準耳膜。由於外耳道不是直的,測量時應該將耳朵稍微往後上方拉。因此耳溫槍沒有對準耳膜將會影響測量的準確性,此外耳垢、急性中耳炎、外耳炎等也可能影響測量的準確度。市售的耳溫槍品質差異很大,也是影響準確度的音素。
測量肛溫時應用肛溫專用溫度計,使用時將潤滑過的肛溫計前端插入二點五至三公分,適當固定體溫計,約測量一至三分鐘。小孩哭鬧可能影響測量的準確度,拉肚子時也應避免測量肛溫。
量口溫只適合意識清楚、五至六歲以上的對象﹔測量時應該將口溫計放在舌下,約測三分鐘。剛喝完熱水或冰水則不準確。
使用腋溫計,則必須將體溫計放在腋下夾緊,時間至少三分鐘。一般來說,由於肛門最接近身體中心點,測量到的體溫最高;舌下溫度也就是「口溫」較肛溫低;而耳溫一般來說又略低於舌下溫。
一般腋溫達三十七度即是發燒,舌下溫是三十七點五度,耳溫約三十七點五度至三十八度,肛溫則達三十八度以上才算發燒。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數字都只是參考值,並非絕對,每個人的體溫都有些不同,個人差異很大。令另外體溫可能會受到個人一些生理狀況影響,因此民眾如果量體溫時發現發燒或體溫很低,不妨過一段時間之後再量測一次。TOP↑